起名专家
首页 > 传统

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杭州诺唐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杭州诺唐

杭州作为中国休闲城市典范,在城市休闲空间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登记在册的13个历史文化街区各不相同,也有共性,且在休闲空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历史建筑格局限制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尺度,城市休闲空间特色趋同,居民私人空间和休闲公共空间冲突。因此,要围绕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如明确历史建筑遗产在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实现历史建筑遗产的现代化更新,且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重建社区特色文化、整合城市休闲空间、拓展城市休闲空间。

杭州历史文化_杭州历史文化底蕴_杭州历史文化简介

引言

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留下的历史建筑成了稀缺资源,构成当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成为城市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遗产。不管是对游客还是当地居民,历史建筑遗产都是他们在城市中休闲或旅游的重要内容和空间。但是,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本身并非为城市休闲空间而建,有其自身特征。它在为城市休闲空间提供文化厚度的同时,却不一定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充分认识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休闲空间中的地位、价值,解决历史建筑遗产与城市休闲空间的矛盾,并充分发挥历史建筑遗产的作用,提升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建筑遗产是以上两种的综合。本文重点探讨的历史建筑遗产是城市休闲空间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遗产。历史建筑遗产作为城市休闲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否被利用,都会对城市休闲空间产生影响。

城市休闲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强调休闲性。竺剡瑶认为城市空间是一种同时存在于客观和主观意识中的结构,既由社会活动所创造,也对社会活动发生作用,强调系统性和动态变化。根据李洪波和夏日的研究综述,城市休闲空间应该是由实体物质空间、休闲行为空间、社会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本文将要探讨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是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空间及其周边的休闲空间。根据竺剡瑶的研究,建筑遗产空间包括了建筑遗产本身占据的空间,以及受到建筑遗产直接影响的其他空间。所谓受到直接影响的空间,是指在视线上可以直接看到或者路线上可以直接到达的空间。竺剡瑶认为,建筑遗产空间是指一种由多个空间单元所构成的空间组群,该组群以建筑遗产为核心,是受到建筑遗产影响最为明显的空间组群。

本研究的理念是,城市休闲空间本身有自我生长的能力和规律,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规律。同时,城市休闲空间内部关系复杂,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因此,在研究单个城市休闲空间时,必须将它放在整个杭州城市休闲空间的大环境中,这样才能深入探讨杭州不同城市休闲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规律。同时,梳理城市休闲空间关系,也可为其他城市休闲空间营造提供启示。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

(一)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杭州市政府在过去十几年内分批投入巨资,更新改造了很多历史建筑和街区。按照罗西的界定,历史街区是一种区域性的传统城市空间类型,由一定规模的传统居住区、街道网络、城市自然景观(植被、水体等),纪念性建筑以及围绕日常生活所需提供实用功能或公共服务的建筑、空间场所、设施,比如商铺、广场等城市主要元素共同构成。杭州目前登记在册的有13条历史文化街区,具体如下表所示:

杭州历史文化底蕴_杭州历史文化_杭州历史文化简介

为了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保护工作,2004年11月通过《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2017年,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杭州历史建筑”,介绍宣传历史建筑、发布行业政策法规、动态信息、服务活动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2017年,杭州住保房管局正式下达《2017年度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保护整修计划》:计划实施上城区小营巷、思鑫坊,拱墅区大兜路、拱宸桥西,滨江区长河、西兴,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7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修项目。拱墅区也拟在2017~2022年期间再添祥符桥、运河湾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总体上,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得到了较好保护,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差异

由表可见,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大小不一,规模比较大的是清河坊、中山路和北山街历史街区,规模比较小的是思鑫坊、湖边村、小营巷、留下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其他街区规模介于以上两种之间。

这些被杭州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铺街道为主,代表街区是清河坊;另一类是以居民社区为主,代表街区是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中大部分为居民社区,如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思鑫坊近代民居保护区、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等。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进度不尽相同。相对最早的是清河坊,目前发展也相对比较成熟。清河坊自2002年10月开街以来,逐渐成为杭州最热门的旅游街区,小河直街、湖边村等也已经改造完成。由于保护利用表现突出,小河直街历史建筑保护重点工程获得了建设部颁发的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桥西历史街区获得了“2017世界休闲国际创新奖”。留下历史街区经过历史传统建筑整修以及若干年的休闲旅游发展后,近期正在重新改造、推进周边区域的搬迁工作。而滨江区的长河、西兴历史街区之前并未进行过较多改造,长河老街只做了简单的道路改造,西兴老街做了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近期也在推进改造搬迁工程。

杭州历史文化简介_杭州历史文化底蕴_杭州历史文化

(三)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共同特征

首先,富有历史底蕴,历史建筑遗产点缀其间,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有些历史建筑遗产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如小营巷的毛主席观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和钱学森故居;有些历史建筑遗产成为提升经营场所价值的重要来源,如湖边村民居保护区的湖边村酒店,原为民居,后改造为五星级酒店。

其次,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格局比较相似,多是主道上有商铺,围绕主道形成发散性居民社区,比如留下历史街区等。杭州地处江南,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本身都是沿河而建,如小河直街沿小河、西兴老街沿官河,五柳巷沿东河、留下老街沿西溪河等,构成了独特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城市休闲空间格局。

再次,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大多为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老年居民,除本地居民外,还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比如留下、小河直街、五柳巷、西兴老街等,甚至连思鑫坊、湖边村这样位于市区核心地段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未能例外,原因在于,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前,这些老旧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相比新房要差很多,留下来的人群往往是没有能力搬离的居民。更新改造后,老年居民因为恋旧,回迁比例也更高。历史文化街区有无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取决于该街区的旅游商业化程度。商业化程度较低的街区,由于租金较低,吸引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比如西兴老街沿官河的某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租金每月两千多,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街区,房子租金相对较高,比如小河直街类似面积房子,租金为每月五六千元,更多店铺入驻。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休闲空间问题分析

(一)历史建筑格局限制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尺度

由表可见,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多形成于清末民初或民国时期,本是居民生活区,空间格局大多狭窄。构成空间格局的历史建筑遗产又需要得到保护,这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狭窄。比如,泽街是长河历史街区的主干道,也是从长江路通往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必经之路,两侧是商铺。这条老街只有一辆小轿车的宽度。长河历史街区即将开始改造,当下游客并不多,沿街商铺也并无旅游商品出售,泽街的空间尺度足够容纳居民和游客。但如果游客增加,泽街必将形成交通瓶颈。另一个历史街区清河坊则选择在原有街道基础上,以破坏一侧传统建筑的代价拓宽了街道。清河坊游客接待量极大,步行道路加上两边的分支路,仍显拥挤,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步行街的人口密度极大。其他很多街区也存在类似问题,一旦游客人数增加,就会容易拥挤。历史街区的街道宽度和布局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了提高空间容量而破坏原有城市肌理,本身并不可取。事实上,清河坊当年的做法就引起了很多非议。如何在保护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拓展公共空间,是很多杭州历史文化街区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市休闲空间特色趋同

越来越多的城市休闲空间被设计得有小资情调,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城市休闲空间出现了趋同现象,甚至店铺橱窗的个性化文字也都雷同。从积极角度来看,这是互相学习的结果。但过多的趋同会导致审美疲劳,也使休闲空间缺乏辨识度。从消极角度来看,这是对该空间历史记忆的挖掘不够。每个空间都自带一段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或辉煌或普通,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延续。这种记忆既是物质的,也是抽象的,物质的是可以捕捉的可视的建筑和物件,抽象的是需要重新呈现的事件或思想。这些文化通过历史建筑遗产和当地居民生活延续。历史建筑遗产可以成为这种历史记忆的呈现舞台;当地居民的生活则是实现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媒介。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学习一些创意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杭州诺唐,可能会导致该片城市休闲空间的文化记忆消减,并最终特色消失。

根据作者对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走访,当地居民对本社区空间的认同感不够高。虽然有一部分居民对于政府改造后的居住空间表示满意,也有一部分居民并不欣赏自己的居住空间。原因有二,一是政府在改造时缺乏充分的沟通或者改造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历史文化建筑不是非常适合现代生活需要,如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没有接入管道煤气,小河直街房间潮湿、有白蚁;二是居民并没有充分感受到传统历史建筑之美,更多感受到的是居住空间的局促。社区认同感欠缺会导致居民归属感不强,就算留在街区里,对社区文化发展的贡献也有限。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是当下杭州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在营造休闲空间文化氛围方面最大的短板,当然也有相对做得较好的,比如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如果不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同样会加剧城市休闲空间趋同。

(三)居民私人空间与休闲公共空间冲突

杭州的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居民聚居区。还有一些居民的住宅本身就是历史建筑遗产,比如小河直街的姚宅。政府在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后,部分居民回迁到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业发展后,大量游客涌入,客观上会导致居民私人空间被挤压,并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居民和游客的冲突,以及居民的搬离。往往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搬离成为很多居民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在该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面临越来越多的打扰,一方面,房子的租金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居民选择离开时,社区就会空心化,历史街区的特色和文化真实感就会受损。这一现象在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尤其明显。在2010年居民刚回迁时杭州历史文化,小河直街的入住率相对最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将房子出租给商家,而这恰恰又是居民回迁时所期待的。

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

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

(一)明确历史建筑遗产在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

首先,历史建筑遗产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尤其是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很多历史建筑遗产仍然为城市旅游休闲提供物质空间。比如清河坊东侧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仍然是药店,其他历史建筑也仍然作为店铺使用。还有一些建筑遗产周边也可能形成一个聚集人流的场所。

其次,历史建筑遗产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建筑,更是提供了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休闲空间。而且这些传统建筑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并被保护下来,往往都具有独特价值,并在艺术美学方面独树一帜。这些建筑的独特设计,可帮助城市休闲空间尽可能减少单一风格或创意抄袭导致的雷同问题。

再次,历史建筑遗产有助于建立现代和过去的连接,帮助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休闲空间。这是该地域独有的文化空间,而这种独特的记忆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一个城市休闲空间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休闲空间的特色所在。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休闲产品本身差异并不大,能够体现差异的,除了当地特产,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了。

(二)实现历史建筑遗产的现代化更新

南宋御街的现代化更新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中轴线,是皇帝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全长约4185米,包括中山中路传统商业街保护区和中山南路-十五奎巷历史街区。这条街道既是居民社区,也有大量沿街商铺,在近年发展中,形成了低质量的老旧环境,却也有浓厚的老杭州味道。以王澍为主导的设计者提出了城市复兴的概念,重新设计中山路,将它改造成步行街,保持原本道路的宽度,甚至部分街道变窄,同时保存不同年代的建筑,并按照生活对它的真实影响进行保护,而不是简单的风格化复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包括新建沿街小建筑、重建水系等。中山路的改造比较成功,2009年重新开街后,马上吸引了很多游客。南宋御街以不同于清河坊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既拓展了清河坊的休闲空间,也增加了休闲产业活力。

意大利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曾说,历史总是跟随并且在不断为了迈向未来而与现在争斗的现实中被创造,历史不是怀旧的记忆。历史建筑多少会与现实产生冲突和矛盾。但这个历史建筑并非停滞不前,而应该充满矛盾和变化。对南宋御街历史建筑遗产的重新设计和改造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三)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重建社区特色文化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传承者,但如何留住当地居民,却是个难题。因为很多居民的离开大多是物质上的理性选择,不管是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还是租给商家。所以,面对社区空心化的问题,作者认为,不妨调整一下思路,不要拘泥于留住当地居民,而是把重点转移到社区文化建设上来,同时,社区居民应该指的是所有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居民,包括租户和商家,而不仅仅是原住民。具体措施有如下两方面。

首先,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重建社区特色文化。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路,它比较符合中国当下社区治理的特征,如果操作得好的话,也可以吸引居民留下来。历史建筑遗产及其背后的文化为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源泉。比如,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的社区特色文化就是“江南红巷”,这个定位是基于该社区里的历史建筑遗产及其附带的历史文化,比如毛主席观察小营巷纪念馆、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钱学森故居和郁达夫故居。在此基础上,小营街道推出红巷生活广场和红巷梦工场,并运用“互联网+”手段,整合资源。小营巷的居民同样存在年龄偏大的特点,在结合历史建筑遗产特色和居民特点基础上,小营巷社区推出“红色小营”和“健康小营”两个特色品牌。小营巷的实践对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有借鉴意义。对于整个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未来需要在历史建筑遗产基础上,围绕历史建筑遗产,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社区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从而形成城市特色休闲空间。

其次,努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居留的更大益处、尽可能减少外来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居民大多对自己的居住地有一定的心理依恋,这是他们的家。一般情况下,很多人更愿意留在自己家里,而不是到外面另外租房。所以,要强化这种依恋,包括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以容纳当地居民的活动,并在与邻居的日常互动中对这个社区产生更强的心理依恋。如果能够形成以心理依恋为纽带的社区时,这个社区就会比较稳定,而且容易有其自身特色。当然,历史街区的特殊性为社区居民、社区租户、游客之间的交往互动提供了某种环境和便利。同时,政府有意识地引导,鼓励社区文化在不同群体的社会交往中成长。相关社区工作人员策划适宜的社区活动,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参与,从而提升当地居民对本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可度和依恋度。同时,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并通过一些设计,尽可能把外来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干扰降到最低。这些大多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得以实现。

(四)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整合城市休闲空间

在历史建筑遗产基础上,重新整合城市休闲空间。整合的目标是要解决当下城市休闲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休闲空间的活力,增加城市休闲空间的特色,从历史文化街区入手,延续城市记忆。本身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就是延续城市记忆、提升城市特色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除了前期的设计外,还需要后续的跟进,和不断地调整,以及对当下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

1.突显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休闲空间中的文化底蕴

每片城市休闲空间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而历史建筑遗产则是这种特色的重要呈现。历史建筑遗产为城市休闲空间提供了文化底蕴,甚至提供了文化基调。所以,首先要梳理并突显历史建筑遗产本身自带的文化基因,发挥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建筑和文化一致性原则,进行创意改造,设计休闲内容,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时尚气息的城市休闲空间。

这需要进行文脉研究和市场调研,否则仅靠政府推动,未必有效。比如留下历史街区,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试图打造留下古玩藏品街,甚至定位为华东文化藏品第一街、杭州的“潘家园”,而且还成立了“收藏之家”学研会留下历史街区分会、杭州市收藏协会留下历史街区藏友俱乐部等,但是目前留下历史街区显得比较萧条,或许和政府在推进历史街区改造有关,但经过七年的努力,仍然缺乏知名度,可见其在历史街区主题定位上的偏颇。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也和整个消费市场需求疲软有关。未来留下历史街区的发展仍然需要紧密围绕其历史文化底蕴。留下源于宋高宗赵构的“西溪且留下”,且经由电影《非诚勿扰》获得了全国知名度。所以,留下历史街区需要重新利用其历史建筑遗产,并加强与西溪湿地的连接,以实现让游客“留下”的目的。

2.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设计城市休闲空间景观

景观包括很多内容,可以是嵌入到城市休闲空间的固定景观,也可以是可移动的景观。关键是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为身处其间的游客或居民营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独特体验。南宋御街的街头雕塑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非常好的城市休闲空间景观设计典范,实现了传承历史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的目标。

3.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定期推出不同文化主题

在历史建筑遗产提供的大主题背景下,细分成不同文化主题,并利用节假日,推出不同文化主题,或者周期性轮换主题,丰富城市休闲空间的内容,并使城市休闲空间保持活力,提高重游率。城市空间的管理者可以鼓励商家配合,并给予相应奖励。事实上,这种特定的文化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吸引物,可以聚焦人气,和主题同步的商家也更容易获取利益。

比如澳大利亚的周日市场,本身这只是个普通的市区周日市场,一周只有半天,但是管理者仍然会定期推出一些文化主题,并鼓励摊主参加,这客观上可吸引更多人气,也让参与者获得独特体验。这类创新性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循环,会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4.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设计背景音乐

每片城市休闲空间客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题,我们在挖掘出主题后,还可为这种主题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并通过征求游客反馈来做出调整。一首恰当的背景音乐会在游客心中种下一个锚,每当听到这种音乐时,都会想起这片空间那段时间。这是音乐的魔力,更是强化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

背景音乐在噪杂环境中很难被感知到,感染力也会打折扣。所以,可以设计某些安静的角落,这些角落既是不同群体之间交往的空间,也在喧嚣中提供一处安静,播放舒缓的江南音乐。很多历史街区的滨水特征为提供这样安静的空间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具体的,还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五)围绕历史建筑遗产主题拓展城市休闲空间

1.加强城市休闲空间彼此联接

(1)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知名休闲空间的联接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如北山街、桥西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由于邻近西湖或运河,享受到了对方知名度带来的客源。五柳巷则享受到了东河旅游线路带来的客源。东河经过整治后,为游客提供游船服务,并在五柳巷沿河设计了若干码头,游客可在船上或上岸感受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魅力。

相比之下,留下历史街区虽然临近西溪湿地,但仍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杭州历史文化,且并未自觉加强与西溪湿地的联接,而是另起炉灶,打造与西溪湿地完全不同文化内涵的主题。留下历史街区虽有政府推进杭州历史文化,也经过了多年市场培育,仍未得到市场响应。未来的出路在于,加强与西溪湿地的联接,可沿西溪河,打通西溪湿地与留下历史街区的步行街。沿河小径环境优美,且西溪河与西溪湿地水域相通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中的价值|杭州诺唐,可视为西溪湿地的延伸。留下历史街区可以以“留下”为主题,充分挖掘留下历史建筑遗产内涵,成为西溪湿地的外围度假地。

(2)加强邻近历史文化街区的联接

这既可缓解热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接待压力,也可以让新兴历史文化街区受益于溢出效应,南宋御街人气暴涨,除了其现代化休闲空间设计吸引游客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毗邻清河坊。两街垂直相交,清河坊拥挤的客流自然流入了南宋御街。

作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杭州更多历史街区可以实现联接,甚至连成一片。比如,清河坊与五柳巷的联连。河坊街东门距离五柳巷南侧的五柳巷小区不到500米,且以河坊街人行地道相连,这有助于接收清河坊在高峰时期溢出的客源,但需要有足够醒目而有吸引力的标牌引导。此外,五柳巷北侧到小营巷东侧相距1.3公里,小河直街和桥西历史街区相距1.2公里,都属于步行能到的距离,但需要通过完善解说系统来实现,比如增加相邻历史街区之间的指示牌导引、互为提供对方宣传册等。甚至可以提供历史街区间的电瓶车,以实现空间上的连接。

2.从时间角度拓展城市休闲空间

首先,延长城市休闲空间的使用时间。这不是简单的营业时间调整,更是夜晚休闲活动的丰富。历史建筑遗产为休闲活动提供室内空间,包括提供营业场所和文化体验场所。也有个别场所将两者统一,如清河坊的朱炳仁铜雕博物馆,建于2004年,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为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风格,又称“江南铜屋”。江南铜屋是利用历史建筑遗产,结合文化艺术和旅游市场,实现了游客休闲和市场利润的共赢发展模式。江南铜屋提升了清河坊的文化内涵,值得周边很多历史建筑遗产使用者学习。

其次,呈现历史建筑遗产的夜晚魅力,增加夜间休闲吸引力。比如运河沿岸的灯光设计,使夜间运河具有不同于白天的吸引力,这客观上也吸引游客在附近历史街区的停留时间。小河直街的小河沿岸的大红灯笼和灯光设计,也客观上提升了游客夜间停留的良好体验。

相比之下,仍然处于开发初期阶段的历史街区在夜间休闲空间的拓展上还有巨大空间。比如西兴老街,官河沿岸没有足够明亮的灯光,虽然杭州是个安全的城市,但是黑暗仍然带给游客恐惧感。因此,如果要拓展城市夜间休闲空间,必须在提升公共休闲空间的亮度,并配套安全措施。

结论

总体而言,杭州的历史文化街区规模、特征各异,或临河而兴,或历史辉煌,有些已有很大知名度,有些还在持续更新改造中。这些历史街区增添了杭州的文化底蕴,但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如建筑格局规模和现代社会发展不符合。在旅游发展中,也出现了休闲空间特色趋同、居民私人空间和休闲公共空间冲突的问题,所以,作者提出,要围绕历史建筑遗产,营造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氛围,包括明确历史建筑的价值、对其进行现代化更新,并以此为主题,重建社区特色文化、整合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未来历史街区中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环境。

主编:宋瑞

本文作者:蒋艳,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