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方东华:立德树人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方东华:立德树人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方东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之一,王阳明教育思想以其深厚的儒学积淀、直面现实的品格以及躬行践履的功夫,教育人们如何通过主观践履,化德性为德行。其思想体系中的“学为圣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精华,有助于强化道德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对当下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良知说”

“良知”一说,最早语出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看来,“良知”是人先天就具备的本性。王阳明显然认同孟子的论断,他指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那么方东华:立德树人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究竟是什么呢?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表明“良知”是一切人心中所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然而,现实不是“凡人皆圣”的状况。既然人人具有“良知”,那么,如何理解良知本善和现实异像的冲突呢?王阳明将此归于学术的不正和人们良知的掩障,因此要“正人心”“息邪说”,以内在“良知”说取代朱熹的“天理”论。王阳明强调的良知,是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道德人格的集成和凝练。良知本身是最纯洁的,具有普遍意义,是每个人都会自然流露出来的,尽管人们后天可能会由于“欲”的诱惑,使良知受到障蔽,但始终无法抹杀良知的内在驱动力。而恰恰是这种本在的纯善,使我们有了回归良知的本真追求。这正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儒家思想的内核_内核儒家思想有哪些_内核儒家思想是什么

二、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目标:“学为圣人”

“圣人”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受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启发,王阳明提出“学为圣人”思想。以圣人为学的目标,可以说是王阳明的一贯思想。他对自己,是学为圣人;对弟子,是教以学为圣人。其《应天府重修儒学记》云:“士之学也,以学为圣贤。”《传习录》云:“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儒家思想的内核,一掴一掌血儒家思想的内核,方能听吾说话。”王阳明的这些话,都反复申明学必以圣为目标。

王阳明认为,学为圣贤,不但要有学为圣贤之心,而且要有必为圣贤之志。在王阳明看来,志在贤则贤,志在圣则圣。学为圣贤能否达到目的,全看个人的心志如何。他认为:“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因此当其弟子朱守楷问学时,王阳明告以“立志而已”。王阳明坚信“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方东华:立德树人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打破了“圣人”只能端坐在神龛上的崇高地位的认知,将“圣人”从庙堂拓宽到民间,使百姓有了成圣的可能。

儒家思想的内核_内核儒家思想有哪些_内核儒家思想是什么

三、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核:“五伦”“六经”

王阳明的道德教育内核以“五伦”“六经”为主。“五伦”是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是“五伦”的关系准则。“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王阳明认为,“五伦”“六经”作为儒家的思想精髓,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价值。他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儒家思想的内核,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在宋代,许多大学者为传统儒家经典作注疏。如理学大师朱熹,对“五经”(《乐经》后来失传了)均有注解,这些注解成为明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不允许人们有任何异议,造成人们思想僵化和学术停滞。王阳明对于读书人死读本本的做法深感痛心,提出学校教育应抛弃繁文,尤其是宋儒的理学著作,使经与经学教育返回“敦本尚实返朴还淳之行上来”。

四、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方法:“知行合一”

在立德树人之路上,历代思想家力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化知识为德性?如何将德性转化为德行?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解决办法,具体采用了省察克治、事上磨炼、着实躬行等方法。

孔子认为一个人若要保持自己的德性,就需要不断反思自省。孟子则强调“反求诸己”,认为人提升道德修养应向自我内心求索。王阳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省察克治”之法。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他认为要依照内心的“良知”,来比对自己的“知”与“行”,祛除占据人心的物欲和人欲的“心中贼”,进而提升自我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内核_内核儒家思想是什么_内核儒家思想有哪些

“事上磨炼”是王阳明倡导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其目的是将儒家纲常伦理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必须着重于事上磨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事”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活动,王阳明教导人们在“事上磨炼”自己的“良知”,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磨砺人的意志,把道德修养与生活、学习、事业结合起来。

王阳明认为“行”就是对“知”的实践,所以他提出“着实躬行”的道德教育法。“不解思维省察”和“不肯着实躬行”,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王阳明举例说:“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从“知”到“行”,又从“行”到“知”,王阳明“着实躬行”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为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