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汤一介思想专栏|汤一介:儒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汤一介思想专栏|汤一介:儒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汤一介思想专栏简介

三智书院官方微信平台,在每周二开设汤一介思想专栏,为大家推送汤一介先生的文章或散文随笔。作为中国当代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三智书院创院院长和永远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学习与研究的地方。为了让大家更加便捷、明了、容易的了解其思想,我们将会秉持传承“儒、释、道”,体悟“空、假、中”,弘扬“中、西、印”,追求“真、善、美”,圆融“天、地、人”的原则与大家分享汤先生的相关文章。如果您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留言三智书院官方微信。感谢您对三智书院的关注与支持!

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_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编者按】汤一介先生认为,儒家哲学凝聚而成并长期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或许有四个方面,即空想的理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念、统一的思维方式、直观的理性主义。提出一个民族既然能长期存在,并有其不间断的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其传统思想文化亦必有其特定的价值,如何把它的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方面发扬起来,如何克服和扬弃其消极方面,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_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

儒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汤一介

“天人合一”的问题虽然说的是人和整个宇宙的关系,但它把“人”视为整个宇宙的中心。《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因此,圣人的行为不仅应符合“天道”的要求,而且应以实现“天道”的要求为己任。人生活在天地之中,不应取消极态度,而应“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宇宙大化的流行。这样人就会对自己有个要求,有个做人的道理,有个高尚的精神境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有个道德修养上的知行统一观。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应该有理想,最高的理想是“致太平”,使人类社会达到“大同”境地。为此儒家提出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而“大同世界”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个做人的要求,要有个做人的道理,要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理想的“大同世界”能否达到自然是个问题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但人们应有这个要求,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要“做人”,也要有“做人”的乐趣,要能在生活中领略天地造化之功;要真正领略天地造化之功,就必须在再现“天地造化之功”中表现人的创造力,表现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人之所以为人汤一介思想专栏|汤一介:儒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使文成“至文”,画成“神品”,乐成“天籁”。所以艺术的要求应是“情景合一”。当人进入这一创造的境界,将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人生的意义、人类最高的理想正在于此。孔子说他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追求的这种境界。他们以为自己的一切言行和整个宇宙、人类社会、他人和自我的身心内外都和谐了,这种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自然也就是所谓“圣人”的境界了。

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_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

中国儒家哲学如果说有其一定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做人”的道理。它把“人”(一个在特定关系中的“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因此加重了人的责任感。在中国古代的贤哲看来,“做人”是最不容易的,做到和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身心内外的和谐就更不容易。对这种“做人的责任感”似乎应给以充分的理解并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

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曾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凝结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性。这种特殊的心理特性在过去长期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各个方面,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优点,也表现了某些缺点。儒家哲学凝聚而成并长期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或许有以下四个方面,即空想的理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念、统一的思维方式、直观的理性主义。

(1)儒家哲学中的主要哲学家大都对现实社会抱着一种积极的热诚的态度,企图用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治,然而他们的学说、理想不仅转化不了现实政治,而且往往被用来作为粉饰现实政治的工具。“大同”或“致太平”的思想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儒家思想中有,道家的思想中也有;统治阶级希望有“太平盛世”,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也期望有“太平世界”。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勾画出一个“大同世界”的蓝图;有的帝王以“太平”为年号;有的帝王自称为“太平皇帝”;有些农民起义也以“太平”相号召,东汉末的黄巾起义以“太平道”为其组织形式;宋朝的农民起义以“杀尽不平,享太平”为宗旨,一直到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仍号“太平军”,国号“太平天国”。可见,“致太平”的“大同世界”在过去的时代里多么深入人心!但真正的“太平盛世”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那些先哲们虽然可能是真诚地提倡他们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是他们的那一套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不仅如此,所谓“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归根结底不过是理想化的皇权专制社会。

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_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_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

(2)儒家哲学有着人本主义的倾向,它不仅和“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中世纪不同,而且,也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义有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把“人”作为单个的个人,强调个性解放,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而中国过去社会里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它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因此,有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讲什么“君义臣忠”、“父慈子孝”等等。不仅如此,儒家哲学还把“人”作为核心,从“人”的方面来探讨“人”和“宇宙”(天)的关系,特别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天人合一”)。它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天道),要求人去体现“天道”之流行;另一方面又往往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使“天”成为一理性的、道德的化身,而“天理”的基本内容则是仁、义、礼、智、信等至善的德行。这样一来,“天”虽然作为客体与“人”相对,但又带有“人”的强烈的主体性。由于儒家哲学讲“知行合一”,即要实现“天理”,而“天理”是一“至善的表德”,所以人们的实践活动最根本的是道德实践。而最高的艺术作品又必须以“至善”为前提,即所谓“尽善尽美”。

可见,中国传统哲学注意了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知”和“行”必须统一,这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赋予“天”以道德性,把道德实践活动作为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就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往往把医学、天文历算、农业技术等等看成是“小技”,而“身心性命之学”才是“大道”。不大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因此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不发展,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论体系;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也较为笼统;逻辑学也很不发展,缺少系统的推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_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3)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家(除个别外)大都把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因此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往往以矛盾的调和为终点。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注重一对概念的统一关系或诸种概念的相互关系。《易经》系统以乾、坤(后来以阴、阳)为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而《洪范》则以五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论。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天”和“人”作为一对哲学概念提出后,儒家哲学就较多地注重“天”和“人”的统一的一面。这种思想方式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强调统一,强调和谐,而反对“过”与“不及”,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注意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过分地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统一,是使我们的专制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的一个原因。

儒家哲学之所以缺乏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在于它的理论思维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分疏的总体观,它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因而不容易发展成现代科学。因此,必须对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加以改造,继承和发扬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等思维传统,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逻辑论证和科学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同时应该注意分析,把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的某些方法吸收过来,取中西哲学之长,避中西哲学之短,建立新的现代儒家哲学体系。

(4)与上述问题相联系,儒家哲学有一种直观的理性主义的倾向。在儒家哲学中,有注重“经验”的,有注重“理性”的,有两者同时并重或有所偏重的。这里说的儒家哲学有一种直观的理性主义的倾向,是就其发展的趋势说的,不是一概而论。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很注重“心”的作用,是从积极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着眼。在先秦,孟子提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所以扩充“心”的作用则“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但对于为什么“心”有这样的作用问题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说明。到宋以后,无论是儒家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也都十分重视“心”的作用,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中有《大心》一篇专门讨论了“心”的作用,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唯心主义哲学家程颐说:“尽己之心则能尽人尽物”。

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_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

朱熹认为,“理”俱于“心”,如能充分发挥“心”的作用以穷物理,则因物理而可使“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所以他说:“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能存心而后可穷理。”至于陆王心学更强调“心”的作用,无复多论。王夫之虽然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可偏废,但他也特别强调“心”的作用,如他说:“目所不见之有色,耳所不闻之有声,言所不及之有意,小体之小也,至于心而无不得矣。思之而不至而有理汤一介思想专栏|汤一介:儒家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未思焉耳。故曰尽其心者知其理,心者天之具体也。”他还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具此理于中而知之不昧,行之不疑,则所谓心也。……故理者人心之实,而心者即天理之所著存者也。”理就是心的实在的内容,心就是天理所在之处。

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仍受朱熹的“理俱于心”的影响。儒家哲学强调“心”(理性)的作用,自有其可取之处。强调“心”的作用,即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而人之所以能是宇宙的核心,正在于人有“明德”之心。人的理性又是带有道德性的,宋儒认为“仁”是心之体,可见儒家哲学有道德理性主义的倾向。但是,对于为什么“心”有如此之作用、如此之特性的问题,则很少分析;对“心”的作用的过程(心理活动之过程)更缺乏具体分析,致使儒家哲学成为一种直观的道德理性主义。

一个民族既然能长期存在,并有其不间断的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其传统思想文化亦必有其特定的价值,如何把它的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方面发扬起来,如何克服和扬弃其消极方面,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节选自三智书院丛书《汤一介哲学精华编》,原文标题为《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往期回顾

儒家思想对现在的影响_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_马克思主义 儒家 基督教思想

往期回顾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