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儒家

近代学者大胆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近代学者大胆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大胆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唐甄

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B: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四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fó zǔ 统纪》卷48

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

(2)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1)天下为公;选举贤能;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 “大同社会”(意思相近即可)

(2)发展: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判断:观点依据《春秋》;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

(3)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糅合了佛道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三 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1)治国思想:仁政。

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影响:它使儒家思想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3)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近代学者大胆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_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_属于李贽思想主张的是

材料3: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韩非子、董仲舒、黄宗羲的思想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分析材料时,注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近代学者大胆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 ,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2: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 ,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据材料1 材料2,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本题要求据材料回答,答案可从材料中归纳得出,归纳时注意言简意赅、思路清晰。

答案: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2: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3: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1 2,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3,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第(1)问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据此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第(2)问从两则材料中的“教化”“风俗”等信息中概括“表象”,从“有廉耻”“政事”等信息中概括“功能”。第(3)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谓不知本矣”概括。第(4)问结合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分析问题。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材料4: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1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3说明其“新”在何处?

(4)根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观点,并说明产生这种观点的根源。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第(1)至(4)问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2: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3: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1,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2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3,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第(1)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编订典籍等方面的贡献和孔子当时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目的可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结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儒学、倡导民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史实进行回答。第(3)问也是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概括时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价值观”、“道德教育”、“进行现代转化”等。

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从古至今,贫富不均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材料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3: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的。——(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

(1)儒家针对材料1中的社会现象,为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2)材料2设想的理想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的观点。(4)孙中山为解决材料4中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如何评价该思想?

第(1)问,贫富不均的问题是自古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儒家针对该社会现象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宽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第(2)问,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角度分析可知,材料2设想的理想大同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回答第(3)问时,要明确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是并存的,工业社会的进步不能代替统治者解决社会问题。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宽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不能。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3)19世纪中期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显著对立;亚当·斯密为工业资产阶级服务,把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现象看做必然的社会现象,这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4)孙中山提出进行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评价:孙中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封建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孙中山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既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更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