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传统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

历史文化街区是包含着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最富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区域,彰显了城市历史沉淀,富有厚重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老街、老宅、老树,来自于老城,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的是,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历史城区的建设,并没有正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现了不恰当地拓宽马路,突破规划的控制高度,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象,使城市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甚至出现了假古董、仿古街等违背历史文化名城原真性的现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

近年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不少城市的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逐渐强调综合保护和治理开发,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涵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扩展,不仅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技艺,强调在尊重历史传承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

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市政配套不足、难以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和商业需求的问题。尽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效益高,可以为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但是单纯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创造或创造很少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经济的利益性要求成为矛盾,为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动力不足。 纯粹为了保护而保护,难以形成持续的保护机制,只有把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效结合,通过历史街区合理运营,才能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资金渠道。

杭州经验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经典案例

对于杭州这样一个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窗口,是延续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

1 // 小河直街概况

小河直街地处杭州市拱墅区,分布在小河下游两侧紧邻京杭运河,东南抵小河、余杭塘河北线、京杭运河三河交汇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东临小河,西临和睦路,南临小河路,北临长征桥路。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小河直街地区历史悠久杭州历史文化杭州历史文化,伴随着京杭运河内河航运的发展,从南宋时明的物资集散,河、陆转运,物资储备地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中、晚期成为河埠码头及船工歇脚处。直至清末民国年间,发展为服务该码头的较具规模的餐饮、茶点、百货、中医、孵坊等各类服务业聚集地。

目前现状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运河平民传统居住文化和运河早期航运风貌,建筑的整体风格以白墙黑瓦、马头翘角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内河航运风貌及运河人家居住区风貌保存都较为完好,至今仍可以看到作坊、店铺、河埠码头等历史遗存。酱园、米铺、孵房等老字号、老店面也得以恢复重新开张迎客。街区内的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寝”的传统模式。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运河沿岸的居民的生活文化、生产劳动和航运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杭州城市化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导向,运河沿岸的企业纷纷外迁,小河直街街区内曾经繁华的街市一片衰败。

一方面街区内的建筑年久失修,破坏严重,有些建筑甚至成为危房;并且街区内基础设施匮乏,卫生环境脏乱,生活不便利。另一方面,街区内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缺少保护,无人管理,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

2 // 小河直街改造提升举措

通过保护整治,小河直街街区风貌得以恢复,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打造成一条以保持传统居住商住功能为主,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其成功关键在于:

(1)创新管理机制

为了实现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创新街区管理机制,杭州市拱墅区政府专门成立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专门负责街区管理,建立街区管理制度,明确市、区两级分工。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代表杭州市政府负责街区的旅游开发、业态招商及二期整治开发;历史街区管委会负责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街区居民和商户接受管委会管理,自觉维护街区的形象和风貌。

(2)修复建筑风貌

针对不同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存状况的差别,按照“原样保护、改善整饬、拆除复建”三种类型进行区别保护。

1、原样保护:选择极具代表性且结构尚为完好的房屋,将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对其中受损的构件进行加固及调换杭州历史文化,并对其室内卫生、隔音隔热、通风等设施进行适当改善。

2、改善整饬:对结构不再完好的建筑和存在防洪排涝问题的建筑,在提高原房屋地坪后,利用尚能利用的原构件,在原址复原,并改善室内环境。

3、拆除复建:街区内有很多解放后修建的砖混结构房屋,与街区风格格格不入。为协调街区风貌,保护工程中将这些建筑全部拆除,并按清末民初的民居风格新修房屋。

此外,对门窗、驳岸、埠头、铺装等进行了重点处理,注重传统元素的延续和表达。同时,在所有居住功能建筑中改善或增设厨房、卫生间等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确保居民今后的正常、便利生活。

(3)降低居住密度

由于历史原因,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密度高,街区内大部分建筑超负荷,风貌和质量破坏严重,外迁势在必行。然而,街区保护要遵循传统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原则,过多地外迁居民势必会破坏街区原有的功能形态和民俗民风。为处理好此矛盾,市委市政府创新性地确定了“让利于民、鼓励外迁,允许自保”的搬迁原则,并提出对居民采取部分就近异地安置、部分回迁、部分货币安置的解决办法。由于采用了多样化、合理化、人性化的搬迁政策,短短2个多月时间内200余户居民全部迁出;约60%的居民选择在保护整治工程结束后回迁。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搬迁工作是近年来杭州市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中搬迁进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处实例。

(4)提升绿化景观

设置集中绿地并添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等传统构筑物,协调街区传统风格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商住区块内部环境主要沿街巷空间展开并均匀设置集中活动空间;逐步恢复院落绿化系统,通过栽种传统树木,突出传统风貌,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同时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庭院视线交点。

为营造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空间气氛,街区内减少了专用绿化用地,其余空间内的绿化景观均设置为内向性的园林化景观、小品,但通过充分运用爬藤、悬垂等植物来营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丰富层次感,从而提高整体绿化面积。

审核:蔡峻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