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传统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怎样做到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在众多的方法策略中,利用工业遗产和工业建筑改造成工业遗址性博物馆,被视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兴起

工业遗产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与博物馆建设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与城市发展、产业转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废弃的工业建筑和遗存。面对这些被一般人视为无用之物的旧工业遗存,有识之士将其纳入文化遗产范畴,并发起了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响应。在探索工业遗产有效保护方法的实践中,工业遗产博物馆应运而生。

世界上第一个因近代工业遗产保护而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地——英国铁桥峡工业遗址,其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就是建立工业遗址博物馆。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铁桥峡谷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辉煌之后,工业趋于衰落。1967年,“铁桥峡博物馆信托”成立,展开了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实施,相继在铁桥峡工业遗址区域内建立了包括9个博物馆和其他历史纪念地在内的工业遗产博物馆群落,每年平均能吸引30万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工业文化发展大会_工业文化_工业文化是什么意思

我国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热潮也已悄然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建成与正在建设中的工业遗产博物馆至少有五、六十座。其中已建成开放的有: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唐山开滦国家公园博物馆、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中国武钢博物馆、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博物馆等。在建的规模较大的有柳州工业历史博物馆、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重庆工业博物馆、首钢工业博物馆等。

“整体保护”型:工业遗产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

“整体保护”模式是对整个工业遗址采取以露天形式保护并主要展示工业遗址、生产设备、建筑(构筑物)遗迹等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它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修复了自然生态环境,将整个工业遗产地建设成为工业遗产旅游景观区,因而在旅游行业,往往又被称为“工业景观公园”。从博物馆角度看,工业景观公园是在工业遗址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在保护与展示工业遗存的同时,满足游客历史文化体验和休闲游憩的双重需求。

工业文化发展大会_工业文化_工业文化是什么意思

最有代表性的露天工业遗址博物馆有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的工业景观公园、鲁尔区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矿区”、英国铁桥峡工业遗址景观、南威尔士布莱维恩工业景观等。鲁尔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工业区之一,从19世纪上半叶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该区域的许多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已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矿、旧厂房与设施。1989年,鲁尔区的区域管理委员会对鲁尔区中部工业建筑最为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严重的埃姆舍地区进行了改造,使该区域成功转型,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中心和工业遗产旅游胜地。该地区的埃森市曾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关税同盟矿区”,现已是一座大型工业遗址区的露天博物馆,2001年,“关税同盟矿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近年建设的一批“国家矿山公园”,如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等,也属于整体保护型。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铁山区大冶铁矿境内,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治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了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铁矿遗产,湖北省决定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地质条件,在整合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亚洲第一硬岩复垦林的基础上,兴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并先后建成了矿冶大峡谷、矿业博览园、矿山博物馆、石海大绿洲等景点,充分展示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矿业文化。2012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功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保护更新”型:遗产实体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工业遗产博物馆

工业文化发展大会_工业文化_工业文化是什么意思

“保护更新”模式是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它既保存工业遗产中的建筑物、环境场所和工业设施等物质实体,又保存工业遗产积淀下来的文化和传统等精神内涵。在设计策略上,一般是在保持工业遗产原址原貌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整和完善,继而重新规划空间序列的组织并设置参观流线,同时利用一些重要建筑、场地和设施等塑造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节点,向人们展示工业遗产的原始风貌和艺术文化价值。

如德国措伦煤矿露天煤炭博物馆,即基本保留了原厂区的所有建筑、环境和景观,将旧厂房翻修一新用于展示工业流程,并利用废弃的火车和铁轨改造成园区的游览工具。柏林的缪格尔湖水厂博物馆,建在20世纪20年代的抽水泵房大厅中,从1893 年建厂时最早的三台抽水机到1979年水厂停运后的最后一批机器,都被保留在博物馆,并在展厅中陈列展示。又如英国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以1830年建成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车站为馆舍,收藏与展示的全是蒸汽机车与老货车。

我国也有这种类型的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以厂内20世纪初德国人设计建造的旧建筑为基本馆舍,展示从国内外收集而来的见证青岛啤酒发展各个阶段的实物资料,利用老建筑、老生产设备与设施以及复原的场景等,再现青岛啤酒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啤酒生产的历史原貌。

“保护再生”型:实体改造与功能置换相统一的主题性博物馆

“保护再生”模式是将工业遗产的建筑实体保存下来,通过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改造成其它主题的博物馆,属于“老瓶装新酒”。用作此类博物馆馆舍的旧建筑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未被列入最高级别的保护范围,虽保持旧建筑外表,但内部可能经过适度的改造,使之符合陈列展示的需要。这种改造模式通常与城市结构调整与历史区域复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工业建筑向博物馆的转化为契机,向传统工业区注入崭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并因此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复苏。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实际上就是由一座建于1947年的旧发电厂改建而成的。美术馆的空间塑造上,保留了电厂内部的涡轮大厅和基本的结构骨架,巨大的钢柱支撑着完全暴露的屋顶构架,巧妙地利用了工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空间组织来塑造新美术馆的独特气质,美术馆因此成为这一区域名副其实的“新地标”。

工业文化_工业文化发展大会_工业文化是什么意思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主要集中在这一类型。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它包括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扇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馆、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五个馆舍组成,由原桥西土特产仓库、通益公纱厂旧址(杭一棉)、红雷丝织厂改建而成。馆群最显著的特色是立足于杭州制剪、制伞、制扇等百年传统产业,结合工业厂房遗存,对其进行再生利用,既保留了桥西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片段,成为传承、发扬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和运河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又使工业遗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

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反思

对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有益探索值得倡导,但切不可盲目。众所周知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对工业遗存的现状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门槛”,除了工业建筑遗址基本保留完好之外,还应该保留一定的工业构筑物、工业机械设备以及见证工业生产组织与工人生活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等。因此,脱离工业遗产,硬着头皮建所谓的工业遗产博物馆,最终只能沦为“空壳型”博物馆工业文化,名不副实,虽然挂着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牌子,但实际上靠大量辅助展品唱主角,真正的工业遗产实物很少,存在明显的“主角边缘化”现象。

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其他模式相比较,工业遗产博物馆的保护模式直接产生的经济收益很少。遗产保护的理想模式是既保护了遗产工业文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又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博物馆模式对遗产保护的作用是社会公认的,但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却不如其他商业保护模式。对许多工业遗产博物馆来说,工业遗产旅游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旅游者是其主要观众,但博物馆的经济收入完全依靠门票收入,并不可持续,而且不稳定。英国铁桥峡工业景观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但也存在着旅游者数量不稳定的状况。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王国平指出,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在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要以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为使命。一次性投入可以由政府买单,但是经常性的维护和营运费用则要由今后的场馆业主单位来承担。因此,必须要有自我“造血”功能,只有这样,工业遗产才能避免沦为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转化成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财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