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易经

为什么《周易》为什么叫做“群经之首”?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为什么《周易》为什么叫做“群经之首”?

《周易》为什么叫做“群经之首”?

如果你读过道儒法墨禅,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诸子百家,甚至读过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当你读通了这些著作之后,终会发觉百家实为一家,诸子不过以各自语言就着同一内容自说自话罢了。

那么你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答案是语言人类认知的传承与迭代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从你出生听到第一个字起易经占卜相关,便已经被浸入以语言为介质的营养液中易经占卜相关,而你吸收的营养叫做文化。小时候懵懵懂懂慢慢吸收,随着营养的累积,你的认知会不断壮大,吸收营养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有一天当你足够茁壮,心里便会好奇一个问题,如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究竟来自于哪里?你开始寻找答案,最终找到的便是《周易》。

为什么《周易》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呢?

当年伏羲氏“仰望天文,俯察地理,观各类生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出八卦,这应该就是中国最早的语言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后来这套符号系统逐渐演化逐渐壮大,于是有了后来的文字系统,从演化过程来看,八卦是我们现在可追溯到最早的中文源头。

为什么我们不把八卦称之为文字呢?

八卦其实是比文字高一个维度的存在,八卦表示的是“象”而不是“意”,所谓“象”其实是画,这个画不是工笔画,而是写意画,甚至比写意更加抽象,毕竟伏羲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通过简单的阴阳二爻,三三组合成八幅画,并通过这八幅画教化世人,可想而知每一幅画所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大。信息的压缩必然导致细节丢失,因此这八幅画在我们看来是异常模糊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乍一看并不知道是什么,但却越看越浮想联翩,以至于最终引起你关于美的共鸣,这种共鸣你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去感受,只不过他是一个混沌系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进行描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而忘言”,而得到的“意”又不只是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而是在四维时空中不断变化着的活着的“生命体”。

如何观观“卦象”?

八卦虽然无所不包,但毕竟其太过简洁,门槛太高,让人难以入门,更有些人胡思乱想走上了歪门邪道,有鉴于此,文王决定把这个门槛适当降低,于是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配上了卦辞,又为每一爻配上了爻辞,意思就是怕你看不懂,所以把之前的八幅画更仔细的画了一遍,只不过八幅显然是不够了,所以画成六十四幅。画完之后还是怕你看不懂,于是又在每一幅画下面题字,告诉你这幅画大概画的是个什么“象”,还不放心,又把画的每一个细节下面都题了字,告诉你如何欣赏画的细节,这些字就是卦辞和爻辞。

所有的艺术最初都是技术,卦象也不例外,如同书法有既定的笔锋笔顺一样,卦象解读也有基本模式,例如互、比应、敌应、当位不当位、得中得位、覆、变、战、乘等等,想要完全弄清楚颇需要费一番功夫。好在后来又有一位大神看不下去了,认为这还是太过复杂,对用户不够友好,于是出手又在文王的基础上对卦象进行补充说明,这位大神就是孔子,补充说明就是《十翼》,这在之前提到为什么《周易》为什么叫做“群经之首”?,就不复述了。

既然可以说得更具体,为什么伏羲和文王偏不说具体呢?

客观原因是当时没有足够多的文字用以说明卦象,另外还应该存在有主观原因,“象”越具体“意”就越局限,好比书法,如果你把字都规范成印刷体也就不存在什么“境界”了,也就不再是书法了;如果你见到一位美女,觉得她的头发好看便盯头发看,即便仔细到可以数清楚数量又怎么样呢?你的眼中只有头发,还有美女吗?对于卦象也是一个道理,把它当作美女来看,不能只盯住头发,而是上上下下都要看,反复的看,看活人而不是看照片,看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然后方能体会她的美。

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王即便给出卦辞爻辞,但内容仍然十分隐晦的原因,孔子的补充仍然也是点到即止,不肯深入,因为他们怕的就是你盯着一处看,而忽略了全貌,盯着死的看,而忽略了生命运动。

如何才能不被文字所局限呢?

古人说“得象忘意,得意忘言”,我说这句话说得好,但是对你却没有用,因为这是人家过来人“得意忘象”之后的总结,结果看似简单,但过程极为复杂,你知道了结果仍然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结果,对不对?其实我们近代出过一位大神,他用现代语言已经把《周易》解释得淋漓尽致,不只是解释,他还通过实践验证了所有理论,这个人就是——教员。在读《周易》之前你可以仔细去读一读《矛盾论》,其中开篇点题“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这正是《周易》最底层的主旨,用现代辩证法的语言说叫做“矛盾的对立统一”,用《周易》的语言说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中有阳易经占卜相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用现代话说就是,宇宙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不要试图以静止的眼光去观察一个时间切片,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去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去分析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换,不要只盯着现状而是看趋势为什么《周易》为什么叫做“群经之首”?,这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以及“量变引起质变”,也即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如此看来,不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其认知方式并没有什么区别,老子孔子在解读《周易》,黑格尔马克思也没能跳出《周易》的框架,教员更是集中西之大成者。

为什么教员没有延续《周易》而是另起炉灶以马克思为基础总结《矛盾论》呢?

其客观因素在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近现代已经呈现出鱼龙混杂之态,各种势力打着《周易》等经典的招牌行剥削压迫之实,他们嘴上喊着遵循易理,实际做的恰恰与之相悖,他们借着乾坤的概念官僚压迫百姓,男人压迫女人,父母压迫子女,又试图将《周易》神秘化借机宣扬“命定论”洗脑劳苦大众,而借算卦之名利用人们的迷信借机敛财的更是比比皆是。这些臭鱼烂虾将中华文化变成了一潭死水,臭不可闻,如果不改变现状,所有生命都将窒息而死。

这样一潭死水想通过换水使其澄澈难于登天,最好的办法就是暴力决堤,让原有的臭水流干,把那些臭鱼烂虾一股脑地清理干净,甚至绝地三尺,将淤泥彻底铲除,之后再将清水注回,只要土壤环境未变,这池清水早晚还是会恢复中华文明。教员一生进行了两次革命,第一次从物质上解放了中国,第二次从精神上解放了中国,只有经历了这两次解放,不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才有了站起来的可能。

最后为了节约各位的宝贵时间,还是依照惯例说一说哪些人不适合读这本书:

1、想通过《周易》占卜算卦的不要读,当你问“《周易》算卦准不准”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离了方向,这些同学请你们去网上找大师们请教,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2、把《周易》当作武林秘籍,以为读懂了就可以飞黄腾达的不要读,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很有可能彻底无法飞黄腾达,反而会变得安贫乐道,《周易》中所说的“吉凶”不是“利害”,而是“应该”,做了自认为应该做的是吉,做了自认为不应该做的是凶,所以之后才会有“悔”、“吝”、“无咎”,这些说的都是价值层面的事情,目的是让你完善价值观,坚守价值观,与功利并无关系。

3、认为《周易》是科学的不要读,科学有严格的定义,两大必要条件,一是形式逻辑,二是实验验证,《周易》既不是形式逻辑,也不需要实验验证,他与科学不在一个维度,而是在更高的维度。《周易》是哲学,可以用以指导科学,培养科学家去做出更“美”的基础假设,例如“无极而太极”要比“宇宙大爆炸”更具有想象空间与生命力吧?当然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无所谓对错,不过从概率角度看,经历漫长岁月筛选的东西未来应该更容易存活吧。

4、执着于派别,咬文嚼字的不要读,《中庸》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此言用以形容《周易》再贴切不过,所谓“致广大”是说宇宙万物之规律尽在阴阳之中,所谓“尽精微”是万事万物无不可以用阴阳之道剖析入微,而其高明之处恰恰便在于“中庸”,所谓“中”即“志于道”,永远朝着道的方向走,所谓“庸”即“学而时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周易》是让你学以致用的,不是让你坐而论道的,夸夸其谈的同学还是另寻他处为好。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我所写的内容全部是《周易》的“举例”,举例越准确也就意味着越片面,这些例子是用来给你之路的,而不是路本身,如果你觉得我讲的就是《周易》说明你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只是在讲一根手指头,而这跟手指头指向的才是《周易》,切记切记。

之前已完结《道德经》与《论语》之实践总结,《周易》应为最后一部,合计《三疏》,然笔重如椽,惶恐不敢言“注”,故曰“注我”。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