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标签:佛陀
佛陀
儒家和佛家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
佛法宣扬的“拯救世界”,是大乘佛教自古以来的一种宣传手法。至于大乘佛教说的“拯救社会”,更是历来从无证据。大乘佛教吹出“普渡众生”的牛皮,因此才能“拯救社会”,然而,大乘佛教用什么来拯救社会,仅仅依靠嘴皮子吗?大乘佛教若想拯救社会,还是先把大乘佛教自身先拯救了吧!这样的大乘佛教,拿什么来拯救社会?...
佛家02-20
如果你懂得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深度好文)
如果你懂得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问:佛教常说“放下”?”农夫离开后,佛陀微笑对众比丘说:“亲爱的比丘,你们是多么幸福,你们没有牛可以失去。我们常觉得这样才会幸福,那样才会幸福,然后执着于这些观念。如果你懂得放下,把“牛”释放,幸福就可能出现。...
佛家01-20
(李向东)关于放下对生老病死的事例
佛教故事:怎样把最难放下的生死放下?你觉得人生最难放下的是什么?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位老人的话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懂得顺应自然法则,就能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以淡定的心态应对生老病死,把坚强传给家人,把微笑留在人间。...
佛家01-20
修行者问布袋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放下是解脱,提起是勇气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放不下,要想自由自在那是很难的事。现代人最大的烦恼并不是贫乏,而是个人所追求和所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肩上背得太重,能放下是洒脱,能提起是勇气。佛教常被误以为消极避事,那是因为某些人们误认为佛教只重视“放下不管,与世无争”。事实上,世俗的忧虑烦恼,是没有止境的。...
佛家01-19
佛教常被误以为消极避事,与世无争
放下是解脱,提起是勇气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放不下,要想自由自在那是很难的事。现代人最大的烦恼并不是贫乏,而是个人所追求和所拥有的东西太多了,肩上背得太重,能放下是洒脱,能提起是勇气。佛教常被误以为消极避事,那是因为某些人们误认为佛教只重视“放下不管,与世无争”。事实上,世俗的忧虑烦恼,是没有止境的。...
佛家01-19
《百业经》之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
丑女见到佛陀三门寂静、相好庄严、圆满严饰的金身,马上生起很大的信心,她想:“我供养发塔、指甲塔的功德已经很大,今天若能再亲自供养佛陀,功德更不可思议。金色刚满七岁时,对佛法生起信心,在求得父母的同意后,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出家后,她昼夜精进,很快地就灭尽烦恼,获得阿罗汉果位,成为具足大神通的阿罗汉。比丘们看见这一......
佛家09-17
南怀瑾老师:为什么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
佛陀(即释迦牟尼)入灭(即逝世)时的故事:时已到了后半夜,佛陀说:“阿难陀,你们也许有人会认为,世尊的教导已经终了,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后来僧团虽未废除任何戒条,但是他们把握了佛陀讲述此话的精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在临终前告诫我们:他活着的时候,整个佛教僧团,是“以法为师”,他去世了,就要“以戒......
佛家09-03
佛历牟尼佛诞生于何时?六点证据告诉你
佛历大致分大乘佛历和小乘佛历,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沿用的是大乘佛历,是以释迦牟尼佛诞辰日为起始时间来计算的。这样,佛生于周昭之世,灭于周穆之世的传说,也就成为一千多年来汉地遵信的说法,此为中国(北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沿用的“大乘佛历”纪年法依据。四、佛历是由佛陀涅槃时计算起。佛教国家以“佛历”纪元,并以释迦牟尼涅盘日推算,......
佛家06-28
(李向东)供灯的十种功德,你有吗?
托嘎如意宝每天要供500盏灯,别人对他的供养,基本上不作其他功德,都是用来供灯。若能长期供是最好的,如果实在不行,也应该在每月的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二十九、三十,或者诸佛菩萨的圣诞佳节供灯。供灯功德是佛陀的金刚语,并不是我们信口开河。上师如意宝有些行为,现在看来真的不可思议,当时让学院每天供3000盏灯,这么多年......
佛家06-06
初学女众当谨慎防范,不懂佛理和戒律
不少初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遇到困难或感受到苦痛以后,才来学习佛法的。佛陀在世的时代,女子学佛而成为解脱圣者的,为数不少。她说:“不为什么利益,只希望将来有比丘涅盘,能够听到佛说他们已证阿罗汉果,而这些阿罗汉是曾经受过我供养的,我心里就欢喜了。佛叮嘱摩登伽女,若要和阿难结婚,先要学阿难剃发出家,学到像阿难那样的道心,才可......
佛家05-21
释迦牟尼佛十位大弟子释迦牟尼迦叶陀——释迦牟尼第一
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弘法的时候,身边常随的弟子有1250人之多,在这众多的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有十位,修行最好,并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专长,受到佛陀的赞扬和其他僧众的尊重,成为佛陀灭度后继承和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今天末学就和大家聊聊这十位大弟子。阿难陀也称阿难尊者,是提婆达多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25......
佛家01-23
《法句譬喻经》第三届滨海国际(微)电影节参赛影片
并且告诉长者“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以及“罪福产生的原理”,接着又说了一首很有哲理的诗偈:长者听了佛陀的这段话,心开意解,忘记忧愁,跪下来问佛陀说:“我的独生子前世到底造了什么罪业,为什么这么早就夭折了?这三个人因为见杀随喜,所以生生世世常受丧子之痛。因为您过去世曾经见杀生随喜,所以今生遭到丧子之痛的果报。您的孩......
佛家10-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