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专家
首页 > 道家

1.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般讲(图)

时间:作者:起名专家

1.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般讲(图)

1.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

我们一般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时候,总喜欢用两个说法:第一个是一提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马上就会想起三个字:“儒、释、道。”

当然,“儒、释、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但是,三个方面是不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并列呢? 在三家之前,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又是什么呢? 第二个讲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的朋友还会讲四个字:“儒道互补”。现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也都讲“儒道互补。”

“儒”、“道”也是简单并列、互补的吗?在“道”、“儒”产生之前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是一片空白吗? 这就是我们要思索的问题。大家知道,道家、儒家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在儒家、道家形成之前,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又是什么呢? 经过对历史碎片的考察,我们能看到一些很有趣的实证资料:如新石器时代 的 彩 陶 纹 饰 ,这个距今6000年的纹饰非常像太极图。

58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画出了这样神秘的图画。为此,笔者请教了一些道教界的朋友,太极图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大家都说不清楚,大多数朋友说是从五代开始明确使用太极图和八卦图。

一种思想,一种意象图形的发展总有它的来龙去脉。那么新石器时代此类图形是否是太极图的远祖呢?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排斥这种可能。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彩陶上这个图案具有太极的性质,那么,可以说中国人早在5800年前就有了太极和阴阳的意识。现代学者认为“二分制”是中华先民认识事物、表述事物的重要思想。

简言之,“二分制”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就是“合二为一”,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言以蔽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另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上面有一个伏羲和女娲的像,两条交尾的蛇化生两个人,一个是伏羲,一个是女娲。

他们一个拿矩,一个拿规,也是一阴一阳。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按照卦象说,应是震卦符号。

无独有偶,陕西周原出土的大量西周陶文中也有许多卦象符号。用“—”代表阳爻,用“∧”代表阴爻,与青铜器铭文的卦象符号完全一致。

大量卦象符号陶片的出土,说明远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民已广泛应用八卦来定吉凶、断事理、决行为。有人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卦象思维”,笔者以为十分正确。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史载文王困里而演八卦就不是无稽之谈。我们也可以说,阴阳的观念、易变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

这就是实证。我们讨论问题,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 出 发 , 卦 象 符号 就 是 实 证 。

后来 经 过 孔 子 整 理的 《 易 经 》 和 老子 李 耳 的 《 道 德经 》 里 所 表 述 出来 的 思 想 观 念 ,应 该 是 对 前 代 中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思 想 的 系 统 阐 述与 精 粹 小 结 , 而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与“易”的观念。“道”的观念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表述得清晰而丰富,而易和变的观念在《易经》里得到了充分的解读与表述。

这些理论经典都产生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之前。孔子整理过《诗经》,也整理过《易经》。

他在读《易经》之后,不无感慨地说:“嘉我以十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就是说《易经》出现在孔子之前。有记载说,孔子还向老子请教过关于道的学问。

近人詹剑锋老教授在他的大作《老子其人其书》中把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因此,如果我们简单的判定中华文化思想是“儒道互补”,恐怕不尽合适。

至于以释迦牟尼为精神始祖的佛家,是汉代才传入中国的。中华民族是个非常开放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地与本土的道、儒思想融合在一起。

至此,以道、易思想为核心、吸收了法家、墨家、道家、儒家、名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精髓,同时融合外来文化思想精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才真正形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两个主要观念: 第一,阴阳对立统一观,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对立统一观体现在中国大文化的方方面面。

治理国家,中国古人讲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是一阴一阳。我们现在治理国家,强调两个口号,一方面强调“以德治国”,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这也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的观念。

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讲究“中和”为美,“中和”这个观念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国过去大臣给皇帝递折子,皇帝如批“留中不发”,就是放在那儿不发。发出去的要符合分寸、符合规律,“中节”。

中国人为人处世讲“中庸之道”,“中庸”是什么?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庸之道是很有道理的,谁不遵循“中庸”谁倒霉。

火气太盛的,把身边的人得罪光了,你还怎么在那地方生活下去。“文化大革命”中有这样一件滑稽事:工宣队进学校支“左”,提的口号叫“一碗水端平”。

笔者被在牛棚关着,那时候就想,这不是开玩笑自相矛盾吗? 一方面批判中庸的人性论,说宣扬“中庸”就是不要阶级斗争,另一方面要工宣队“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这不是一边骂。

2.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

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1.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般讲(图) ,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

3.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_道家 儒家 法家代表人物_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一定要概括,就是:

1、衣冠——华夏,古人的解释就是衣冠之族,蛮夷就是裸族。

2、文字——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不可比拟的,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密码的集成。

3、礼仪——礼仪不是礼貌这么简单。礼仪是中华文化的上层建筑。

4、建筑——从上古的城墙,到秦砖汉瓦,到明代的故宫,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领先的。

5、音乐——中国人至晚在战国时代已经发现了十二平均律。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更是上古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从《诗经》到《汉乐府》,中央政府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音乐、收集民歌,把音乐放到了文化的第一高位。

6、诗歌——《诗经》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5.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中华文化是华人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心灵寄托的共同庙宇,是龙的传人的思想基础,是华人的共同根和源。而孔子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学说、理念和方法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他的致中和在现代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

老子、孔子、庄子开创我国古代思想的先河,是万代宗师。老、孔、庄子诸家语录杨叔子多能脱口而出,体现出他对诸子百家思想深厚的造诣和非凡的记忆力。

唐诗宋词杨叔子也多是信手拣来,而且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杨叔子认为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实体。”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其精华就是四海一家,古今一体,天人合一。

中华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顺天应人,尊重人,注重自身修养,天人和谐。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顺天时,占地利,谋人和。

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要用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民众,提高全民的素质。

使每一个人都按社会分工,努力学习,勤奋工作1.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般讲(图) ,多做贡献。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真诚待人,合作共事。

要加强古文化修养,首先要学习诸子百家的典籍,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加强传统美德的修养,做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要弘杨民族精神,爱国爱乡,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 中华文化是多源文化,又具有很强的包溶性,具有海纳百川,有容则大的良好品性。

既能以我为主,又能兼收并蓄;既能古为今用,又能洋为中用。历史上无能是外来文化,还是外来教义,都能在中华大地相安无事,竞相繁荣。

各种文化在中华交融,相互促进。儒、道、佛、天等各种教义能在中国相互影响,没有矛盾和冲突,只有泱泱中华才有如此的盛况。

每个人都身在中华,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发展。中国人骨子里都是爱国和有骨气的。

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特征。

6.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是什么

1,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把事物诸因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想。随着系统思想的产生,逐渐形成了系统概念和处理问题的系统方法。许多古籍,如《孙子兵法》、《黄帝内经》、

《易经》、《老子》等,都有不少应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系统思想表现在治学和社会实践的许多方面,而在朴素的宇宙观、中医学说、军事理论、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实践中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和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系统方法。本文论述了天、地、人统一整体思维模式,并对系统方法在古代军事、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论证。

2,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易经》从自然界找出 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看作为万物之源。《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这些学说都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在《老子》第25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来说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简述儒家道家法家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战国晚期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古人运用系统思想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典范。《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由各个器官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一个器官的病变可能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体,而整体的变化又必然会引发局部病变。

因此,它主张从整体角度来研究病理和病因,并应用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黄帝内经》还把人体系统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的养生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密切相关。

4,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杰出的兵书《孙子兵法》中主张从敌我双方战争格局这个整体出发来研究战争规律 。他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战争的全局,把环境(天时地利、人心向背等)、系统及其要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

军心、指挥、战略、战术等)统一起来研究。他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强调要从整体上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以便扬己之长,攻彼之短,克敌制胜。孙武的军事系统思想直到现在仍在国内外为人们所重视。

5,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还反映在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农业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把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等物候、

天文因素结合在一起,用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研究农事活动的规律。例如通过天象观测掌握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规律,编制出历法和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

7.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成国学院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民俗,文学艺术,医学、养生、武学、方术、玄学、预测、哲学,个人品德修养,生命、宇宙科学等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成国学院简述如下系列:

·儒家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8.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

所谓“中国文化”,简要的说,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

她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内涵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

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个渊源流长而完整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

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书法、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中国画、祥云图案、中国瓷器、篆刻印章、京戏脸谱、中国结、甲骨文、八卦、中国剪纸、如意纹、石狮、唐装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



起名专家专业的命理起名平台。